李聪 课题组


复旦大学 药学院 放射药学教研室
首页动态 导师介绍 研究方向 发表论文 组内成员 毕业同学 中文版 English Version

licong

李聪

 

放射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副院长

学历:博士

电子邮件: congli@fudan.edu.cn

电话: 021 5198 0100

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826号复旦大学药学院

 


教育经历:

 
2001.04 – 2004.10 香港大学化学系 获博士学位
1997.09 – 2000.07 武汉大学化学系 获硕士学位
1993.09 – 1997.07 武汉大学化学系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12 – 现在 复旦大学药学院 教授
2005.04 – 2008.12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系 博士后
2000.10 – 2001.02 香港大学化学系 研究助理


专家类别:

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人才,张江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主要科研贡献:

研究工作聚焦于“脑胶质瘤浸润区域血脑屏障结构演变与调控机制”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胶质瘤“精准定位难”、“完整切除难”、“有效治疗难”、“复发控制难”等临床困境开展研究。主要成果有:1. 针对手术中胶质瘤边界判定难题,构建了pH双模态信号同步响应型探针,通过示踪肿瘤酸性环境勾勒胶质瘤“代谢边界”,较临床使用的“结构影像学边界”更加准确地描绘了胶质瘤浸润区域;2.针对血脑屏障阻碍药物入脑难题,构建了腺苷受体激动剂,揭示可控开启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内源性信号转导机制;3.发现了在病理条件下消除胞内包括过氧化氢在内多种ROS能够促进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揭示了ROS在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为实现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再平衡和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提供了新途径。

近五年(2013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Chem Sci、Theranostics、Small、Int J Cancer、J Cereb Blood Flow & Metab等主流杂志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IF 8.0以上9篇,IF 10.0以上的3篇。被授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3年)、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6年)、上海市曙光人才(2015年)、张江优秀人才(2016年)等荣誉称号。“胶质瘤血脑屏障调控”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2014年)。目前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核学会-核医学与核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职务。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态监测线粒体自噬进程的pH比率响应型近红外荧光探针,项目负责人,No. 81771895,2018-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影像指导纳米激动剂功能优化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疗效, 项目负责人,No. 81571741,2016-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靶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实现影像指导下脑肿瘤递药, 项目负责人,No.81371624,2014-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pH应激能力的肿瘤靶向"智能"型近红外荧光探针, 项目负责人, No.81171384,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无创医学影像指导下的siRNA基因干扰和酶解前药癌症协同疗法, 项目负责人,No.30900353,2010-201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项目负责人,2013-2015;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动物专项,无创光透明小鼠背脊皮窗的建立及在肿瘤微环境成像中的应用,项目负责人,No. 15140901300, 2015-2017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纳米专项,跨血脑屏障纳米探针实现脑肿瘤早期诊断及影像指导下递药,项目负责人,No. 12NM0501400,2012-2015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专项,研究骨干,No.2013CB932502,2013-2017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专项,研究骨干,No.2011CB910404,2011-2015


社会任职:

2016年——至今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5年——至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专业委员会 委员兼副秘书长
2015年——至今 上海核学会 委员
2011年——至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 委员


获奖及荣誉:

201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4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011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完成人)